优化电商平台客单价的核心逻辑是提升单订单的商品价值总和,本质是通过“引导用户多买”,“买更贵的”或“买组合”,最终实现“单均成交额增长”。以下是系统化的优化策略,结合数据驱动、用户心理和运营手段,覆盖从商品设计到用户转化的全链路.
一、底层逻辑:理解客单价的影响因素
客单价公式:客单价 = 销售额 / 订单数 = (客单商品数 × 商品均价)因此,优化方向可拆解为两个维度:
增加单订单的商品数量(比如买1件变买3件);
提高单订单的商品均价(比如买基础款变买高端款)。所有策略都围绕这两个维度展开。
二、具体优化策略
1. 关联销售:用“互补/场景”引导多买
关联销售是提升客单价的最直接手段,核心是利用“商品之间的强关联性”,让用户在买A时自然买B,甚至买C。关键是精准匹配用户需求,避免“强行推荐”引起反感。
(1)互补品推荐:绑定“必须一起用”的商品比如:买手机→推荐手机壳/充电器/膜;买羽绒服→推荐保暖内衣/围巾;买咖啡机→推荐咖啡胶囊/奶泡机。
实现
详情页“requently Bought Together”(常见组合);购物车/结算页“还差XX元可减XX”的凑单提醒(比如“再买一件19元的袜子,即可凑满200减30”);商品页“买此商品的用户还买了”(基于用户行为的智能推荐)。
案例:淘宝“凑单专区”会根据用户购物车内容,推荐低客单价、高关联性的商品(如买T恤推袜子),降低凑单门槛。
(2)场景化组合:用“场景需求”绑定多件商品用户的消费决策往往基于“场景”(比如“开学”“旅行”“送礼”),而非单一商品。通过场景化套装,让用户一次性买齐场景所需的所有商品,提升客单价。
常见场景:
开学季:学生套装(书包+笔记本+笔+文具袋);旅行季:旅行套装(行李箱+收纳包+洗漱用品+U型枕);节日礼:礼盒套装(月饼+茶叶+贺卡;美妆+香水+化妆包);日常刚需:厨房套装(锅具+刀具+砧板;洗洁精+海绵+手套)。
案例:无印良品的“旅行收纳套装”,将收纳袋、压缩包、洗漱瓶组合销售,比单买贵30%但销量更高——用户为“旅行一站式解决”买单。
(3)IP/联名组合:用“情感价值”提升客单价联名款或IP套装能赋予商品“收藏/社交属性”,让用户愿意为“溢价”买单。比如:
优衣库×KAWS联名套装(T恤+卫衣+背包);
完美日记×迪士尼联名彩妆套装(眼影+口红+腮红);
星巴克×LINE FRIENDS联名杯套装(马克杯+吸管杯+钥匙扣)。这类组合的客单价通常比单款高50%以上,且用户愿意为“限量”“独家”支付溢价。
2. 商品结构:用“价格带+层级”引导用户买更贵的
商品结构的设计决定了用户“买什么价位”的选择。通过梯度化商品布局,引导用户从“基础款”向“利润款/高端款”升级。
(1)设置“价格锚点”,降低高端款的决策门槛利用用户的“锚定效应”(先看到的价格会成为判断基准),将高端款放在显眼位置,让中端款显得“更划算”。比如:
护肤品页面:先展示“贵妇套装(1200元)”,再展示“明星套装(600元)”——用户会觉得600元的套装“性价比更高”,但实际上600元是利润款;
服装页面:将“高端线(1000元)”与“基础线(300元)”并列,用“高端线的品质”衬托“基础线的升级款(500元)”更值得买。
(2)打造“升级款”,用“功能差异”驱动提价对基础款进行“功能叠加”,推出“升级款”,让用户为“更好的体验”支付更高价格。比如:
电动牙刷:基础款(199元,2种模式)→ 升级款(399元,5种模式+智能APP+无线充电);
羽绒服:基础款(499元,鸭绒)→ 升级款(799元,90%白鹅绒+防风面料+可拆毛领)。关键是明确传递“升级价值”:用文案(“比基础款暖30%”)、图片(对比防风测试)、评价(“升级款续航更久”)强化差异。
(3)精简SKU,聚焦“高客单价组合”过多的SKU会分散用户注意力,降低关联购买率。通过数据筛选高关联、高毛利的商品组合,减少冗余SKU,比如:
分析“购物车TOP10组合”:如果“面膜+精华+面霜”的组合占比最高,就将这三个商品放在详情页首屏,同时下架低关联的“面膜+牙膏”组合;
淘汰“低客单价、低毛利”的商品:比如10元的数据线,虽然引流但拉低客单价,可替换为“29元的快充数据线+10元的收纳袋”组合。
3. 用户分层:用“精准运营”让不同用户买对应价值
不同用户的消费能力、需求差异大,需针对性引导:高净值用户买“高端定制”,普通用户买“凑单组合”,低频用户买“场景套装”。
(1)高净值用户:用“专属权益”引导买贵的高净值用户(比如“年消费≥5000元”“购买过高端款”)的核心需求是“专属感”和“品质”,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升其客单价:
专属商品:VIP限量款(比如“LV×电商平台专属包袋”)、定制款(比如“刻字服务”“个性化配色”);
专属折扣:“满1000减200”(比普通用户的“满500减50”力度更大,但门槛更高);
专属服务:买高端款送“私人顾问”(比如买奢侈品送搭配师、买家电送安装师傅)、“终身保修”(比普通款的1年保修更有吸引力)。案例:京东“PLUS会员”的“专属价”商品,比如某款手机普通用户4999元,PLUS会员4799元,但PLUS会员需每年支付198元会费——本质是用“专属权益”锁定高净值用户的长期消费。
(2)普通用户:用“凑单激励”引导多买普通用户对价格敏感,需用“小优惠”撬动“多买”:
满减/满赠:“满200减30”“满300送小样”(小样选高毛利、高关联的商品,比如买护肤品送面膜);
阶梯折扣:“买1件9折,买2件8折,买3件7折”(比如袜子、内衣等易耗品,用户会为“7折”买3件);
新人专属:“新人首单满150减50”(引导新人一次性买够150元,而非只买99元的商品)。注意:满减门槛需符合用户的“平均客单价”——比如平台平均客单价是180元,满减门槛设为200元(差20元),用户更容易凑单;若设为300元,用户可能放弃。
(3)低频用户:用“场景唤醒”引导买组合低频用户(比如“一年买1次家电”“半年买1次服装”)的核心需求是“一次性解决需求”,需用“场景套餐”唤醒:
家电用户:买冰箱→推荐“冰箱+洗衣机+空调”套装(比单买省1000元);
服装用户:买外套→推荐“外套+内搭+裤子”套装(“一身搭配,不用再选”);
母婴用户:买奶粉→推荐“奶粉+纸尿裤+玩具”套装(“宝宝一个月的刚需,一次买齐”)。
4. 促销与凑单:用“心理技巧”降低决策阻力
促销的本质不是“降价”,而是“让用户觉得‘买多更值’”。以下是常用的心理技巧:
(1)“损失厌恶”:强调“不凑单就亏了”用户对“损失”的敏感度远高于“收益”,比如:
结算页提示:“您当前订单180元,还差20元即可减30元——不凑单就亏了30元!”;
商品页标注:“套装立省100元(单买需600元,套装仅500元)”;
购物车提醒:“您的购物车中有2件商品,加1件XX即可享受免运费(运费10元)”。案例:拼多多的“多多买菜”,会在结算页提示“再买1件,免5元运费”——用户为了“省5元”,往往会多买一件2元的蔬菜。
(2)“稀缺感”:用“限量/限时”推动快速决策稀缺感能降低用户的“犹豫期”,比如:
“今日限时:前100名买套装送口红”;
“库存仅剩5件:套装优惠即将结束”;
“会员专属:限量100套,先到先得”。注意:稀缺感需“真实”——比如“库存仅剩5件”要同步显示库存数字,否则会被用户视为“套路”。
(3)“简化选择”:减少凑单的“决策成本”用户凑单时的最大阻力是“选不到喜欢的商品”,因此需精简凑单选项:
购物车页设置“凑单专区”,仅推荐“高关联、低客单价”的商品(比如买T恤推袜子,买手机推膜);
凑单商品标注“为您推荐:最受欢迎的凑单选项”(用“销量TOP”“好评TOP”降低选择成本);
支持“一键凑单”:比如点击“自动凑单”,系统直接添加“差20元的商品”到购物车,用户只需确认即可。
5. 内容与场景:用“种草”引导组合购买
内容营销的核心是用“故事/体验”让用户“想要”,而非“需要”,从而引导用户购买更多商品。
(1)直播/短视频:用“演示”推动组合购买直播和短视频是最直观的“组合种草”方式,比如:
美妆主播:“今天教大家化‘圣诞妆’——需要用到这款眼影(展示)、这款口红(试色)、这款腮红(扫在脸上),三个一起买更划算!”;
穿搭博主:“冬天穿羽绒服一定要配这双靴子(展示)+ 这个围巾(围上),一身下来才800元,比单买省150元!”;
家电主播:“买这款烤箱,一定要配这个烤盘(演示烤蛋糕)+ 这个手套(防烫),不然烤的时候会翻车!”。数据:某美妆品牌的直播中,组合款的转化率比单款高3倍,客单价高40%——因为用户“看主播用了,觉得自己也需要”。
(2)图文攻略:用“干货”强化组合价值图文攻略(比如“避坑指南”“选购技巧”)能建立“专业感”,让用户相信“组合更值得买”:
“买咖啡机必看:不要只买机器,一定要配这3款咖啡胶囊(口感更好)”;
“宝宝辅食攻略:6个月宝宝需要这5件工具(料理机+辅食碗+围兜+勺子+存储盒)”;
“旅行收纳技巧:这4个收纳袋能帮你省50%空间(附购买链接)”。
(3)用户评价:用“真实体验”引导跟风用户评价是“最有效的种草”,比如:
鼓励用户晒“组合买家秀”:“买了套装的用户,晒图返5元红包”;
详情页突出“组合评价”:“90%买套装的用户说‘比单买更方便’”;
问大家板块:“买套装划算吗?”——用真实用户的回答(“划算,省了100元,而且不用再选”)降低决策阻力。
6. 数据驱动:用“迭代”持续优化
所有策略都需要数据验证,避免“拍脑袋决策”。以下是关键数据指标和优化方向:
核心数据指标:
关联购买率:某商品的购买用户中,同时购买另一商品的比例(比如买手机的用户中,30%买了手机壳);
凑单转化率:看到凑单提示后,实际凑单的用户比例;
购物车放弃率:加入购物车但未结算的用户比例(需分析“是否因凑单门槛过高”);
客单价分层:高/中/低客单价用户的占比(比如高客单价用户占20%,贡献50%的销售额——需重点运营)。
优化方向:
若关联购买率低:说明推荐的商品不精准——需分析用户行为数据(比如“买手机的用户更爱买什么?”),调整推荐逻辑;
若凑单转化率低:说明凑单商品不符合需求——需优化“凑单专区”的商品选品(比如换为“用户常买的低客单价商品”);
若购物车放弃率高:说明结算流程有问题——需简化流程(比如“一键凑单”“免密支付”);
若高客单价用户占比低:说明高端款的吸引力不足——需加强“高端款”的内容种草(比如直播演示“贵妇套装的使用体验”)。
总结:优化客单价的“三原则”
用户视角:所有策略都要围绕“用户需求”——比如用户需要“方便”,就做“场景套装”;用户需要“划算”,就做“满减凑单”;
数据驱动:用数据验证策略效果,避免“经验主义”——比如满减门槛设为200元还是300元,要看用户的平均客单价;
长期主义:客单价优化不是“一次性活动”,而是“持续迭代”——比如每隔1个月分析数据,调整商品组合、促销策略。
通过以上策略的组合应用,电商平台可实现客单价的稳步增长。例如:某美妆平台通过“场景套装(圣诞彩妆套盒)+ 直播种草(主播演示)+ 满减凑单(满500减100)”,客单价从280元提升至420元,销售额增长35%——核心是“让用户觉得‘买组合更值’”。
往期精彩
字节大数据开发一面面试题(有点意思)
面试灵魂拷问:为什么维度表不能合并成一张大表?
SQL中的短路规则:三值逻辑下的执行优化
面试提问:如何通过指标拆解指导数仓建模?| 懂车帝
有趣的SQL题 | 零食大侦探:谁偷吃了办公室零食?
读者提问:缓慢变化维能进行维度退化吗?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读者提问:缓慢变化维能进行维度退化吗?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读者提问:缓慢变化维能进行维度退化吗?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